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父母調解手足衝突的聰明策略

/蔡明娟 
漱心坊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l   孩子抱怨父母偏心,父母站在哪邊都不對!?
l   讓父母不用選邊站的三個策略~制止衝突、了解衝突、找出滿足雙方需求的建設性方法。
   
    家裡只要有兩個以上的子女,小孩爭吵是難免的事情。孩子吵不停的時候,往往會期待或要求父母出面主持公道。對父母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無論怎麼做,常常無法每一個孩子都滿意,甚至有偏心的指責聲出來,於是有些父母乾脆誰都不幫”(反觀在孩子的立場就是被父母忽視),以為這樣最好。學者Kramer(1999)研究告訴父母七種處理手足衝突的選擇中,忽視是最不好的一種,尤其是孩子年齡較小時更是如此。
    雖然,學者這樣說,但有些父母腦海中會浮出另一個想法:孩子年紀小,講也講不聽,放手不管也不好,難不成要我用打的嗎?相關的研究告訴父母,剝奪(拿走物品)、恐嚇甚至體罰等方式,立即可制止衝突,但副作用很大,容易造成孩子(尤其是男孩)模仿的機會提高,日後導致更多的手足衝突。

   有些父母會選擇制止法(例如:大聲喝止命令孩子們停止衝突),當孩子停止後,就以為天下太平了。其實,這樣很可惜,事情只處理三分之一。 舉個例子:姊弟倆因為借水彩用具而相互對罵起來。弟弟罵姊姊小氣不借,姊姊罵弟弟不愛惜她的物品,上次借過後水彩掉了好幾條。弟弟雖知理虧但嚥不下這口氣,裝作不小心的把姐姐的物品推到地上,姐姐氣的拿直笛往弟弟的身上用力敲下去,弟弟痛的大哭,大叫姊姊打人。此時,如果只是喝止姊姊不可以再打了,雖然保護了弟弟,卻會讓姊姊覺得受委屈了。因為還原現場,整場事故的肇始者是弟弟,姐姐卻因為動了手而得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姐姐不覺得委屈也很奇怪。許多父母存在著:年紀長的要讓年紀小、動手就錯等親職信念,會讓上述姐姐這樣的孩子感受到不被重視,委屈久了,父母偏心偏愛的念頭就會慢慢成形。
    國內外多篇研究都發現父母差別對待是手足關係中的毒瘤,也是手足競爭、衝突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父母的關愛是有限的、不同的,子女們對於愛的需求將無法滿足,會發展出不同的索求關愛的方法及面對資源競爭失利的因應之道,長久發展後將形成日後的一種生存策略或人格型態。
    
    第二個三分之一的重點在於了解而非審判。以上述的例子中,接續的步驟是:父母先安靜聆聽,讓孩子陳述。姊弟兩人一人五分鐘,當面輪流說說剛剛發生什麼事情,一回合說不夠,再延長一回合,把事情真相儘量還原。孩子說完後,父母再說,依據孩子的內容,摘要說明並請孩子確認父母的理解是否貼切。這個過程中,姊弟雙方通常還會為自己辯解或是著墨在對方做錯的甚麼,有時不容易把事情說明白。如果是這樣建議父母晚一點再問,或是請雙方用書寫的方式。父母是要協助孩子審視、理解衝突而非論斷誰是誰非。父母必須要很注意這個關鍵,一旦落入是非的仲裁,偏愛哪一方的指責將可能隨之出現。
    
    最後一個三分之一是找出滿足衝突事件需求的建設性方法。每一個衝突都至少有一個未能獲得滿足的需求。在上面的例子中,是弟弟存在想要向姊姊借水彩的需求。建設性的方法可以請弟弟立下契約,承諾完好歸還,若違約要如何賠償;請姐姐提出出借條件(:弟弟幫她跑腿一次)等等,這些方式都是有助於解決弟弟的需求,也安撫姐姐的不滿、不安,朝向雙贏(姊弟),甚至三贏(包含父母)的建設性策略。

    制止衝突、了解衝突、找出滿足雙方需求的建設性方法,三個三分之一都兼顧到,就可避免被孩子抱怨偏心,衍生手足競爭或衝突,並可有效協助孩子處理紛爭,讓孩子感受到被照顧與被教導。父母不僅不用選邊站,甚至可兩邊站,協助手足關係更融洽,家庭關係更圓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