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孤僻型人格調適法門

關係治療週三之夜
研習主題:孤僻型人格調適法門
 主講人:江垂南

你知道"孤僻型人格"有那一些腳本信念嗎?
你身邊有這類型的人,讓你摸不透,又不知如何幫助他們走出來?
或者,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孤僻的特質,不是嗎?
想一個人窩在家不想跟人講話,覺得自己不被了解?
渴望朋友卻又擔心太親近會受到傷害?
向內看,了解自己,向外看,懂得別人~
在人際溝通中我們都想被了解,都想被接納,都想被愛!
這是一個契機,就從自身做起吧!

  在今晚關係治療週三之夜,我將帶領大家一起來導讀溝通分析師Paul Were從腳本分析的概念談論六種人格特性與其各自適應生活的方法,關於六種人格分別是孤僻型、情緒化型、追求完美型、自戀型、自利型、唱反調型。Paul Were針對該六型人格分別提出改善與相處的方法。那是他從臨床實務經驗中,所整理一套治療的門路之假設概念,針對六型人格,不同類型有不同的建立關係與進入治療的方法稱作管道門The Open Door)與避免的採入地雷區位置的陷阱門The Trap Door),以及建議可以努力改變的方向為目標門The Target Door)。
今晚我們則先談論「孤僻型人格」
我們先從Paul Were對孤僻型人格的敘述,來瞭解該型人格。他認為孤僻型人格以精神醫學的角度類似像精神分裂性人格The Schizod Personality,該人格主要特性是被動且退縮疏離人群的,他們喜歡幻想,且因為害羞和過度敏感,常常與人保持距離,避免與他人接觸和競爭,以及因為退縮和隔絕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看起來很與眾不同,常被形容為怪人。
  Paul Were對該型人格的腳本分析如下:主要趨力是「要堅強」,次要趨力是「用力嘗試」或「討好別人」。討好別人是他們適應社會方式,目的是為了吸引別人與他形成依賴或共生的方法,如此,他就不必用腦思考和由自己做決定。他們主要的腳本信念:不要成功或不要有愛與被愛的歸屬感(不要有愛、感情或性的感覺);次要的腳本信念:不要像個小孩子一樣享樂,這些可能與它們自小遭受排斥的環境有關。因為這樣導致他們孤僻,與人相處時無法具有相互歸屬的依賴、親密關係。某些人有不要健康(不要正常、要發瘋)的腳本信念,發病時出現精神病患者的行為,常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Paul Were提出改善或與孤僻型相處的方法。他認為該人格型態的管道門是「退縮被動」的行為,他們將所有精力投注在這樣的行為上。他們的目標門是「思考」。當他們學習到如何清楚地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和多使用他們的思考能力時,就是他們較好的時候。他們陷阱門是感覺,如果選擇從這方向進行會阻礙治療或相處過程,特別是負面的感覺,他們的負面感覺會很容易被激化。 Paul Were認同Jackie Schiff1971)改變退縮被動的看法,「從瞭解且懂得面質被動性乃是是治療該型人格的祕訣」。他舉出曾經治療過的嚴重精神分裂型者為例,該案主曾經因為無法保住工作而住院。每當他遇到同事時,就會變得退縮、僵硬和緊張,以致於無法開車或正常行動,在某次晤談時Were問他如何表現緊張時,他表現得害羞、退縮、孤立的樣子,然後說:「我的膝蓋猛抽筋」。其實,某部份的他不想工作「寧可坐下聽收音機和睡覺,起床後希望一天快過完,再回床上睡覺。」。
Paul Were提出面對該型的人格要善用他們討好他人的驅力,與它們相處要企圖要求他們做出討好別人,例如:「幫我」和稱讚他們表現出討好別人的行為「你真好,幫我」,但是不要要求他們談論感覺,如果這麼做則他們「要堅強」的驅力會表現得很明顯,則會表現的緊張、僵硬、退縮。由於他們的腳本信念是不要成功、不要像個小孩一樣享樂,因此他們常表現得無助和拒絕承擔自己的責任,引因此隨時都在自我驗證自己是失敗的人。所以,他們不會在遇到困難時,主動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要先給予包容而不要急著要求他們自我負責。
Paul Were的經驗:「我必須投入大量精力來打破他的退縮被動性,也就是他行為的管道門,當我進入他世界時,我引導他到他的目標門,藉此強迫他從被動轉成主動。然後結束面談時,我請他重新擁有他的被動行為,當他這樣做時,他就準備好要改變且變好,一旦精神分裂型開始變好,他很明顯能體驗正向感覺且開始與人接觸。」

以關係治療的角度來分析,初期與他們互動或諮商時時則是選擇從「共生關係」來建立專業關係,運用他們「討好他人」的驅力,來幫忙我們處理一些生活得事情,換句話說「為了我們(別人)」,先打破他們退縮被動的行為模式。
指標二,當他們表現出「討好別人」的驅力行為時,則要大量給予正向肯定,強化個案從被動進入主動的行為,藉由該共生關係,暫時先給予「思考和學習處理生活難題」的依賴,適度認同對方的被照顧的需求,所以他們也可以適度表現得被動與退縮。然後,等待他們從「討好」的過程,進入改變的目標「學習思考和逐漸養成解決問題的方法」。
指標三,當對方開始願意學習或思考做事的方法時,則要將互動模式轉成「安撫關係」,給與個案所尋求的認同和肯定,或許個案的思考不夠細緻或夠好也需要盡量強化與肯定他用心學習與思考問題解決的表現。從共生到安撫關係過程,個案不斷體驗與人正向關係經驗,當願意學習和思考就會有機會達成改變自己的合約與他人更加親近。

參考文獻:譯者:鄭雅蓉人格調適(治療的門路) Paul Were Personality Adaptations Doors to Therap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