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唱反調型人格調適法門



關係治療週三之夜
研習主題:唱反調型人格調適法門
 主講人:江垂南


Paul Were對該型人格的描述如下:他認為這類型的人常以憤怒的態度來面對外界社會,當感覺外界社會是以一種封閉、頑固或與其意見相左令其受困時,他會採取被動態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以消極
抵制、不合作、胡鬧、爭吵、抱怨或威脅恐嚇等手段去對抗社會或他人,呈現出一種被動的方式攻擊他人以捍衛自己的尊嚴,他們被激怒後很容易去把事情搞砸。儘管如此,此型人格也會過份依賴與他人的關係。
  
Paul Were對該型人格的腳本分析如下:他的主要驅力是「用力去嘗試」,當他遭遇壓力時會嘗試各種方法努力掙扎出困境,甚至不惜將事情搞砸為止。其他的驅力有「要強壯」,不要讓任何人知道他內心難過,不要讓任何人知道他真的好想依賴某些人。他們的腳本信念是「不要長大」因此作風像個頑童、「不要感覺」雖然如此,但是他們很容易被激怒,除此之外則壓抑其他感覺,特別是受羞辱而難過的感覺;「不要親近」的信念使他們不相信外界是值得信賴,可是他們又期待能依賴他人,而這是使他們掙扎的原因,最後「不要成功」,和「不要享樂」的信念,使他們自認為不快樂失敗者,造成他們的精力投注於被動式攻擊行為上,試圖去破壞和搞砸人際關係與事情。

Paul Were提出改善或相處的方法。他們所表現的被動攻擊的行為是與他們相處與接觸的管道門,治療師應該挑選他們較溫和的不好行為來面質,再透過他們對被動性行為的自我描述,詢問他們對於他們的行為的他感覺,由此轉移至「感覺」的目標門。關鍵是接納他們的被動性攻擊行為和引導溝通是接觸他們的感覺的方法之一。治療師要避免的陷阱門是思考。被動攻擊性者是狡猾的思想家,就像反社會性人格者一樣,只是方式不同,喜好辯駁而非主動攻擊他人,要求他們反省行為,他們所說的理由可能會更令他人感到惱怒。
  
Paul Were舉例自己處理這類型案例的經驗如下:我與一位年輕被動攻擊性型的男性會談,彰顯以上所談到的強硬性與攻擊被動性。他持續傳達雙重訊息。當一球投向他時,他說他不想接,但說話的同時又面露微笑,表達願接受部份的互動。這種吸入又吐出的行為不定時出現,使得不知道怎麼應付這類人格調適的外人覺得很沮喪,當病患開始談話時(我沒給壓力),他一手掩嘴以控制話語,對被動攻擊型而言,這需要大的精力才能掌控如此多的話語。這行為加上他語調緩慢,在在顯示出他努力做和要剛強趨力,而這些都在引我對他施壓,如果我對他兇,就會使他陷入更深層的被動性,我的治療同事(Ellen Bayer)適時展示出他巧妙的手段。用安撫和玩的方式與他對上,說:「嗨!我聽別人說你很強的哦!」那時,他的團友提醒我們,事實上他內在並非那麼強硬。

   一般的被動攻擊型,內在非常寂寞且極想與人接近,但與不要親近的腳本信念衝突,患者以一種傳統的被動攻擊性反應回答亞倫Ellen)說:「我不知道。」,最後,亞倫很聰明的跟他說:「我對你有興趣,當你有話要說時,讓我知道我很願意洗耳恭聽。」與他建立關係。這裡顯示的被動攻擊性型態很會自我挫敗,因為強硬的外表只是為保護內在那真實需要人照顧的需求。治療這類人格的祕訣之一是與他們熬,且反覆地、溫和地與他們的感覺層面接觸。


   
以關係治療的角度來解析與該類型人格相處的模式,需要瞭解一個事實:他們努力的嘗試去,消極抵制或胡鬧,破壞自我印象就像是一個頑童,可是卻期待他人能接納他的行為以避免失去依賴,所以他們是以共生關係為出發點。因此改善他們需要善用共生關係模式與他們互動,在共生關係下先以委婉、溫和方式,去瞭解同理他們負面行為模式,鼓勵他們表達進行負面行為的感覺,允許他們表達出內在委屈、沮喪感覺。然後,溝通引導如何以有效而成功的方式表達不滿、針對其無效的負面行為給予不認同,反覆鼓勵、引導、示範所謂良好行為與解決問題模式,來修正錯誤的學習或本能反應模式。切記不要被他的挑釁嚴詞激怒,這樣很容易進入腳本關係,他會很快破壞關係且不會主動去修補關係,進入自己是不快樂失敗者劇本角色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