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同步陪伴與融入的技巧—以捉迷藏遊戲為例


同步陪伴與融入的技巧以捉迷藏遊戲為例

文/蔡明娟


來啊來捉我啊,上圖中小女孩躲在爸爸的懷中,兩人的身影被一塊大毛巾隱藏住,只露出爸爸的腿和小女孩裙子的衣角。小女孩很興奮的說,來啊,來捉我啊,你看不到我、捉不到我……


小女孩愛玩的遊戲是我們很多人童年也很喜愛的遊戲捉迷藏。

捉迷藏這項遊戲好玩的地方在於隱藏時的竊喜、不知何時被發現的不安與被捉到那一刻的興奮。整個過程中,充滿了多樣不同的情緒轉折。在隱藏與再發現的過程中,心愛的人從消失到再度出現,重新獲得摯愛的喜悅,使得這項遊戲深深擄獲每一個孩子的心。


當孩子邀請父母一起進行捉迷藏時,父母除了接受他的邀請之外,如果能加入同步陪伴與融入的技巧,將使得這個親子遊戲的時光,更為美好。

很多父母會問,跟他一起玩,不就表示已經是陪伴和融入的嗎?是啊,一起玩是很棒的起點,可是,玩出好關係系列中所強調的好關係要強調的是心理的感受,請問,如果父母是心不甘情不願的陪伴,請問這個遊戲,會有好玩的感覺嗎?

所以,親愛的爸爸媽媽,同步陪伴與融入技巧的第一點,請你調整好自己的狀態,進入親子遊戲模式。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孩子,然後,真的變成孩子,好好享受遊戲的樂趣。


遊戲開始進行後的請父母忘掉正確性,專注投入於孩子此刻想進行的部分,這就是關係治療法提倡的同步陪伴的精神。記住遊戲的世界裡,正確不正確不是重點,重點是好玩。玩的投入、玩的開心才能玩出好關係。

當孩子躲進被窩裡,父母也請你跟著一起鑽進步窩裡,孩子拿一塊大毛巾把身體遮起來,也請你試著把自己大大的身軀挨近那塊大毛巾裡,甚至跟孩子互搶互拉都沒關係,這樣做反而更有趣。當孩子大叫你抓不到我,你也可以選擇跟著大叫抓不到抓不到,或者是興奮地大笑、吼叫,以聲音反映孩子的興奮情緒,並傳達你對他的理解。

受限於認知發展,兩歲到四歲的孩子可能還無法完全掌握基本的規則,他們只喜歡藏,享受躲藏後被捉到的興奮感,但卻不知道如何捉人。記得父母的角色那一篇文章提到的,請父母別反客為主,介入主導或教導孩子所謂正確的遊戲,這是同步陪伴與融入的第二個重點。

因此,當爸爸媽媽跟規則還不是很清楚的孩子進行捉迷藏時,可能玩了很久,就不停地重複進行躲藏的動作,可是卻沒有半個鬼來抓人,這也沒關係,就玩吧,讓孩子帶領你,哪怕是成人以為的亂玩,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玩法。當然,父母也可以選擇角色轉換,跳出來當鬼,把躲在大毛巾底下的孩子抓出來,或是假裝一直找不到孩子,這也會讓孩子獲得很大的滿足。


如果是和大孩子(如唸國小的孩子)一起遊戲時,雖然孩子已經很清楚遊戲的規則,但同步陪伴與融入的重點還是一樣,請父母將自己調整為假裝像個小孩的模樣,盡情的去玩,然後,放手讓孩子做遊戲王國裡的領袖,父母扮演演員、燈光、音效、道具….. ,協助讓這齣戲演的精采、演的好看。當然有時小國王難免會脫序或脫稿演出,這時父母可以想像一下,一般該年齡層孩子的可能回應,如:你當鬼捉人都好痛喔,我不想玩了,我想回家。將孩子行為對他人造成的負面影響回映給孩子,將更可擴充遊戲的功能,提升如人際糾紛的處理或是增加同理心等面向喔。


同步陪伴與融入技巧是建立信任關係的技巧,可延伸閱讀:人際關係的基石

信任關係的發展,幫助你了解何謂信任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