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學習傾聽 用愛減少青少年壓力
江垂南
本文投稿基督教論壇報
許多家長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因為可以預測孩子將來身體發育的變化,而會為子女準備更多的營養品,或者是教導孩子如何抗痘等生理衛生知識。可是對於孩子未來心理與性格的轉變卻很難預測,而無法提早準備,往往只能從與孩子衝突經驗裡,看到孩子新的價值觀,例如:友情重於親情、酷炫重於實用,進而慢慢學習與子女相處的方法。
青少年在青春期階段不僅身體變化而已,心理層面也有很大變化,精神上從不再依賴雙親,開始準備獨立,變成自立的存在,因此也稱為心理的斷奶期。這個自立的過程,心理發展的核心主題,是從被他人認同的過程中尋求自我,認識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在行為上,會搖擺在獨立與依賴家庭的過程中,與家人的關係時而緊密時而對立,目的在學習感受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學習「從生活裡為了自己做決定」。相對於幼兒期的第一反抗期,這個走向自主獨立的青少年與雙親之間多半也會發生糾葛,稱為第二反抗期。
對於青少年,雙親的存在從絕對的變成相對的,同伴的存在反而更有了重要的意義。延續兒童時期的友誼發展與人際應對技巧,青少年這階段的友誼發展更加入性別角色認同的成分,依據自己的體型、外貌或興趣與技能,發展出特定模式的性別角色,例如:男孩會藉由崇拜體型壯碩的運動明星,學習模仿在球場上表現出勇猛的男性形象;女孩會追隨流行打扮,肯定自己有追逐流行變化的能力來表現出摩登女性形象。因此,青少年階段是開始嘗試扮演社會認定的性別角色,獲得異性與社會的認同,透過肯定自己扮演該性角色的能力,以尋求自我性別角色的認定。
所以,青少年面臨青春期所產生的生理與心理雙重變化的壓力,因此父母如何指導子女學習適當的壓力管理技巧,將有助於他們用自己的力量來解決獨立過程中所遭遇的各種壓力與挑戰。
青少年常遭遇到的壓力
- 升學或考試壓力
- 課業過多或考試成績不理想
- 被父母安排過多的補習課程或賦予高度的期待
- 身材體型方面的改變
- 對自己有許多負面的看法和感覺,例如:覺得自己不夠酷、滿臉青春痘很醜。
- 不受同學歡迎
- 面臨與老師、父母或同學間的衝突
- 父母離婚或分居
- 父母失業、家庭經濟壓力
- 家人罹患嚴重的疾病
- 信賴的朋友過世
- 搬家,轉學,面對新學校新環境
- 對環境有不安全感,例如:容易感受遭到異性的騷擾,害怕被不良少年勒索
青少年學習壓力管理的典範方式來自向家庭與同儕學習。多年來我從帶領父母成長團體的過程中,我觀察到具有良好管理壓力技巧的父母,這些父母的親子關係通常比較好,孩子也少有嚴重偏差行為問題。如果父母要協助子女減壓的最好方法,並不是提供保護而一味的幫孩子承攬壓力。父母可以參考下面的步驟,讓孩子在壓力的環境中學習面對與發展管理壓力的方法。
1. 留意子女是否因壓力而影響他們的健康、行為、想法與感覺。國中階段的孩子最明顯的方式是對學業興趣降低,轉而沉迷於電玩、電視,或作息時間改變來消除上學的疲倦感。
2. 仔細凝聽孩子壓力的來源與主觀的困擾。每個子女的壓力耐受性不同,受壓力影響所造成的身心改變也不同,有的子女會憤恨難消的將壓力所帶來的不悅歸罪於他人,有的孩子自責能力不夠,忽略可以調整壓力負荷量,卻終日抱怨身體疼痛。
3. 父母學習與示範管理壓力的經驗,通常是孩子的學習的典範。當父母明白孩子的壓力源與壓力反應習慣後,父母可以向孩子分享自己處理壓力的成功或失敗經驗,來擴充孩子的生活智慧。當然,這個步驟往往很弔詭,因為父母並非萬能,有些父母應付某類壓力缺乏適當的技巧,往往也造成孩子一直無法解決所持續累積的壓力。另外,也不要低估孩子自己的應付能力,有些孩子應付壓力的技巧超越了父母的能力。
4. 父母或孩子藉由參與某些活動來改善壓力管理技巧。有些親子野營活動,提供父母與孩子一起學習野外求生的技巧,或是親職講座與父母成長團體,通常能有效提供父母觀察不同家庭學習處理親子問題的典範。
5. 培養孩子規律的運動和飲食習慣,懂得用休閒活動來調劑壓力,例如:聽音樂、畫畫、郊遊或養寵物來減少壓力。
6. 教導孩子避免過度飲用咖啡和茶,它們會增加身體焦慮不安的感覺,以及不要使用喝酒或抽煙來改善壓力。
7. 教導孩子學習自我放鬆訓練,例如腹式呼吸或肌肉放鬆技巧。
8. 協助孩子發展自我肯定訓練技巧,例如:學習用語言來表達情緒感覺,不要將情緒過度藉由發洩方式表現,肯定自我控制的能力。
9. 藉由預演來降低孩子生活中會產生壓力與焦慮的活動,例如:參加模擬考練習來降低基本學測情境引發的緊張。
10. 培養孩子有效的學習技巧,例如:擅用記憶術來幫助學習記憶。
11. 教導孩子自我肯定的表現,不要聽從自己或他人過份完美的要求。
12. 教導孩子減少負向的內在對話,學習自我挑戰悲觀的念頭轉換成中性或正向的想法。例如:雖然我現在功課不好,可能是在學習上還沒有開竅,不代表我未來不會成功。
13. 鼓勵孩子結交朋友,發展友誼的力量,使自己可以獲得同儕的支持。
父母曾經也是孩子,不要忘記做個「聽話的人」
每個父母都曾經是孩子,也因為做過孩子,所以內心都是有認同與不認同的父母樣子,也因為如此,與孩子溝通的方式自然而然像極了自己父母的樣子,也不會認為有什麼不對。
有一次我在某國中帶領父母效能成長團體,有一位媽媽連續兩年都來參加團體,每次都用不好意思的眼神看著我,或許因為在團體中他很少說話表達,而在團體裡有些尷尬,這是我對她的印象。她在團體最後一次,分享了這兩年來參加團體的收穫,「感謝老師,我與孩子的溝通變好了,現在我們相處,不會像以前吵架,然後冷淡不說話,現在孩子愛跟我說話,我也學會去聽他們說話,不像以前只叫他們聽話了。」過了幾年後,我還深深記得這個媽媽對我的分享,我心裡反覆咀嚼她以前嘴上老是掛著「孩子聽話」,會不會是解決親子衝突的答案,只是答案的形式換個方向應該是「聽孩子說話」。我不知道這樣的思考合乎心理邏輯嗎?但是,這似乎是這位媽媽在參加團體完後,所獲得有益於親子關係的心得。
因為從事心理治療與親職教育工作關係,有些時候,不僅聽到父母的內心深處的聲音,也有許多機會傾聽到孩子對父母的心聲。俗話常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可是,「天下也是有無不是的子女」。親子間能夠容納進好的關係,對彼此的「寬容」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我聽到倔強孩子的內心也是有心疼父母的角落,期望父母能夠體會他們也有關愛父母的心;我聽出乖孩子的內心也有向父母伸出失望無助雙手的時刻,渴望父母原諒他的錯誤。
「寬容」是一種無上的魔法力量,寬容的背後就明白寫著人都是會犯錯,原諒犯錯不是意味著漠視所犯的錯誤,而是瞭解犯錯的原因,允許他人自我改善。因此,寬容象徵母愛,使人感受到無條件的被關懷與認可,出於對人生存價值的維護,維護人的價值並非決定在其努力與守法的程度;寬容,支持人有力量面對現實的生活。
總之,青春期階段的子女在試圖證明「自己是個成人」的身心發育條件下,經歷的生活複雜度增加,能否有效的挑戰壓力成功,端賴父母學習傾聽孩子抱怨壓力的心聲,以及培養子女應對壓力的良好習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