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人與拒絕上學的孩子互動卡住了怎麼辦?
文/江垂南 投稿基督教論壇報
懷仁一直都是父母心目中的乖巧孩子,可是真正令父母煩惱的是自國中一年級下學期開始,父母每天會為了懷仁的怠學與不寫作業而生氣,剛開始時父母努力與孩子溝通,卻被懷仁的沉默與敷衍,弄擰了心情,難以理解青春期的懷仁。久而久之,父母發現懷仁不僅怠學
更有沉迷電玩和無故賴家不上學的跡象,父母在緊張與憤怒之餘,會以強迫的手段勉強懷仁一定要去學校,卻也換來懷仁對家人的冷漠和爭吵,以及持續的輟學。
更有沉迷電玩和無故賴家不上學的跡象,父母在緊張與憤怒之餘,會以強迫的手段勉強懷仁一定要去學校,卻也換來懷仁對家人的冷漠和爭吵,以及持續的輟學。
上述懷仁的情況我們稱為拒學症,一般而言,所謂「拒學症」是指孩子已經藉由某些似是而非的理由多次不去上學,而非僅單次因特定理由無法上學或單純抱怨、恐懼上學。下列幾個問題提供你檢驗孩子是否有拒學的跡象:
u 孩子是否不喜歡用功好像課業跟不上?
u 到了早晨就訴說頭痛腹痛發燒?
u 白天或休假日就顯得快活?
u 待在家裡獨自不語的時候多嗎?
u 提到學校就生氣或粗暴?
孩子不上學的舉動往往會造成家長對孩子未來人生的擔憂,家長往往會本著事出必有因的心態為孩子找尋不上學的理由或藉口,在這個過程中會看見家長心急的反覆質詢孩子,而孩子努力迴避與抗拒回答拒學的原因,家人間的關係容易陷入報復與冷漠的僵局。
為了避免上述的親子僵局,為親子關係解套,首先的方向需要安撫父母遍尋不到理由的慌張。當孩子不去上學時,建議家長最好冷靜下來,不要將拒絕學上學視為特殊小孩才有的特殊問題,切莫胡亂猜測孩子不上學的理由,特別是孩子沒有明確說明原因時。
一般來說,從拒絕上學孩童的型態可分成下面幾類:
一、學校適應不良型:存在惹人厭學生或與教師的人際關係等。
二、好玩型:為了遊玩加入非法行為團體,而不上學。
三、學習無聊型:無精打采,總是不想上學,少有不上學的罪惡感,接送或催促的話會上學,但不會持久。
四、情緒不安型:有上學的意願,因身體不適或心情過於緊張焦慮,抑鬱而無法上學。
五、上學無用論:不承認上學的意義,選擇自己的喜好方向而不上學。
六、複合型:包含上述的二種以上的型態,難以決定何為主。
了解了拒學的類型後,下面為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所提出的看法來解釋這些類型發生的原因,提供你去思考孩子拒學情況產生的原因。
性格因素:孩子依賴性重、分離焦慮高、木訥內向、以自我為中心、敏感焦慮難以融入團體生活。
家庭因素:母親過分保護孩童,欺犯孩子的自主性,影響孩子的獨立發展能力,形成孩子過於天真任性的思想、趨吉避凶、低挫折忍受力的性格。而另一方面,父親可分為「缺乏社會性、柔順、寡言、依賴太太」、「工作第一,與孩子無交流」、「暴君」等三種型態的失功能父親角色。
環境因素:孩子在校園「遭人欺凌」、「交不到朋友」、「課業落後」等問題,或是孩子、父母或社會「非上學不可」、「文憑」的意識太強烈,造成家庭與孩子的壓力。
身體因素:有成長障礙或身體慢性疾病等不利條件的孩子,容易有學校適應困難。
上述的這些因素幫助父母對孩子拒學問題作一些歸因和瞭解,但其實處理孩子拒學問題還是需要回到現實面,如何維持良好的親子互動,修正孩子因拒學所產生的錯誤認知與行為。
首先,家庭去從事一些可修復親子關係的活動。其次,調整觀念:接納孩子拒絕或恐懼學校的情緒與想法,但是不認同孩子逃避學校的做法。以獎懲的原則使孩子學習不中斷,維持規律的就學。以傾聽、同理的態度,導正孩子對於學習的錯誤認識,引導孩子去思考生涯規劃與學校制度密不可分的關聯性,以及培養自我負責的觀念。
最後,透過上述的努力後仍無法改善,建議家長尋求家庭心理師以家庭治療模式修正孩子認知與行為的專業協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